碎片化信息的时代 The Era of Fragmented Information
B 君:SL,你之前这么频繁出差,会不会也有这种感觉?在出差途中会突然对某一件事物,一个点,突然有了一些特别的想法与观察点,然后延伸到自己的一些想法与价值观,当下会觉得自己特别有想法与看法,感觉自己很牛。有时候有顺手记录了下来,有时候却没有,之后往往过了一段时间,大多数就忘了。
SL:嗯?你是想说自己年纪大了,所以记忆力不好了吗?
B 君:怎么可能,我还年轻,记忆力好的很!我是想说,最近开始会突然有种错觉,觉得自己对许多事情都有想法,见解,但仔细去回想的时候,却又觉得好像没有什么特别有价值的产出。
SL:嗯,就是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很多事情的思考上面会停留在碎片化的阶段?
B 君:对的!就是这个词,碎片化的阶段。
碎片化信息的时代 The Era of Fragmented Information
这是个碎片化信息的时代。
在以前还没有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往往会反思自己或是思考人生,那时候信息量很少,思考的时间却很多。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在整理、推导、演绎自己手上有限的信息。
但如今的社会无处不充斥着各种信息,每个人都能透过手机及网路不停地获取瞬息万变且碎片化的信息,无论这些是我们想要的或是不想要的。大量的信息无时无刻的占据我们的脑袋,每个app都想要分掉一些我们的时间,占据我们部分的思维。每项个别来看,占去的时间不算太多,但当全部积累起来,我们所消耗的时间及精力是非常惊人的,如果不是体力跟精神跟不上的话,我们巴不得连睡眠中都在学习
现代人的信息很多,思考的时间却很少,导致我们只能囫囵吞枣般的吞下媒介给我们的信息。
碎片化信息时代的人比以前的人焦虑
想想,当我们今天遇到工作或生活上的困扰时,第一个念头就是去网上搜索答案,之后马上就会有大量的信息供我们吸收及选择。然而出于本能,我们一般会选择逃避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深度思考,进而转去接受更多的外界信息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我们常常被这些看似有用,持续性的信息弄的心浮气躁,直到一个临界点才突然发现,太多的信息反而使得自己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最后我们就怪责到自己的选择恐惧症上。 对很多人来说,我们并不是真的有所谓的选择恐惧症,而是因为自己逐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然后又不想或没能力去承担选择的后果,所以下意识的给自己一堆不做选择的理由。
另一种表征就是,你会不会觉得自己 “好像懂得很多,但又好像什么都不精通”? 每次当我们在想事情的时候,马上脑袋中会产生各种想法和观点,但这些最后始终停留在脑中,当我们想传递信息给其他人的时候,往往只能传递十之一二。我们那些引人入胜的想法,华丽的词汇如鲠在喉,想完全表达出来却总差那么临门一脚,最后就只能怪自己表达能力不足,反应太慢。 其实,问题根本不在于表达能力或个人反应,真正的问题在于内容不足。
之前有人提倡的:碎片化学习,个人不赞同也不反对,每件事物存在都应该是有其原因,只是不见得都能适用于大多数人。
工具好不好用不只看工具,也看使用的人。
我们的各种想法往往停留在表面,对一个观点的吸收及思考不够彻底,自然没办法输出一个完整的观点。简单说,我们大脑这处理器并没有发挥它应该要有的功能。
所谓的碎片化思维,其实就是指一个人没办法把自己的观点完整、有序的表达并传递给他人。碎片化思维跟 “我是天才,其他人都跟不上我的思维速度“ 这想法很像但完全不是同一回事。
这些转瞬即逝的思维,就跟我们早上起来记得自己做了个梦,但却完全想不起来做了什么梦一样,没有产生任何价值。长时间过去,自己内心深处知道其实自己并没有成长,于是就逐渐产生了焦虑。
那要恢复以前老时代思考方式吗?
毋庸置疑,这是不可能且不现实的。信息的碎片化是发展的趋势,也是人们持续进步的推动力。 仔细想想,信息的增加不管对社会或个人的发展都是好事,当我们拥有越来越多信息的时候,理论上就可以提炼出更好的攸关情报,进而改善我们的决策。所以回到老作坊绝对不是最优选,真正的本质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我们随处可见的 “不考虑时间轴就直接判断数量跟品质成反比“ 的假议题。
大部分的事物在短时间轴内,的确是数量增加就容易带来品质恶化,但一旦我们把时间轴拉长来看,其实数量增加才是品质增长的驱动力。反之亦然。
正向思考往往反映出事物的普遍规律,而逆向思考则往往反映能反应出事物的本质规律。
所以,那你打算怎么做?
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质其实是,如何在这样碎片化的环境下提高自己深度思考的速度及能力(并非内卷,而是持续的你我优化我你。。。)?
我也在思考并探索中,但以下的几个方式是目前自己觉得还挺有帮助的一些办法,仅供参考:
1. 碎片化的记录,统一化的收集
每当脑中浮现想法或看法时就立刻把它用文字记录下来,不用管文法,不用管逻辑,就只是单纯的把关键字 Key Word 记录下来。不管你是写在纸上,手机上或是哪里,尽量都把这些想法统一到 1, 2 个位置,我一般称之为收集箱 inbox 。
例如:我的话就是记到手机日历。随便挑一个时间记录,然后预设15 分钟提醒,这样在未来的某天这想法会突然跳出来,提醒自己要把这些信息做个整理。
2. 三不五时的把收集下来的资料做个简单整理
给自己定下一些时间,把这些收集下来的想法,点赞的视频,放收藏的文章等,简单的整理,并分类到各自的信息类型桶里。
整理不代表一次就要整理到位,重点是开始规律的操作这个习惯。
分类的时候稍微花个几秒钟在脑中想象自己在未来的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些信息的场景。
例如:有句心理学上说的人类习惯:当一群人同时发笑时,我们会本能地望向自己觉得最亲近的人。 我就会设想一个老板在说冷笑话的时候,看看他讲话的时候会不会特别的朝那些人望去。
3. 从整理好的资料中,提炼出自己的想法及观点
完成了上述的记录及整理后,下一步就是把这些资料逐步的内化成自己的想法及观点。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思考这些内容,把内容整理成自己的观点文章,然后三不五时的回来思考并批判自己的内容。
目的不是得到完美的文章,而是透过这个过程把这些信息内化成自己的观点。
写在最后
除了我们自己吸收信息之外,人跟人之间的沟通其实也越来越碎片化,聊天时你开始会发现对方表达的好像不是那么清楚,逻辑也不太清晰,这时候如果我们自己有足够的深度思考能力,能够捕捉到对方信息中的遗漏之处并能自行补全的话,这样对双方的沟通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能说是向下兼容了对方?